当代年轻人对万物兴致全无,竟是过度消耗惹的祸?
有年轻人于社交平台倾诉自身经历:相较往昔,如今似乎对一切都兴致缺缺,仿佛深陷某种无形的“囹圄”。众多网友纷纷响应,称自己亦有同感。
人类学家将此情形描述为自我的陌生化:他们如同陷入既定程序,只能一味做题、执行任务,机械地依据外界要求做出反应。在这般“程式”之下,他们与自身真正的兴趣和热情渐行渐远,彼此陌生。
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年轻人之所以茫然不知自己想做何事,极有可能是缺乏前行的内驱力。内驱力,即个体因兴趣、好奇或内在价值感而自发投身于某件事,并非为了考试成绩、绩效考核或是他人的认可,纯粹源于真心喜爱。
那么,究竟何为真正的感兴趣?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Edward Deci与Richard Ryan提出自我决定理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此乃构成内驱力的前提条件。
本文旨在与大家一同探讨:内驱力是如何被消磨殆尽的?在有限且日益艰难的环境中,我们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内驱力为何悄然消逝:奖励背后的隐忧
内驱力的悄然退场,或许要归咎于我们长期所处的充斥“外部奖励”的环境。
一项经典研究表明,奖励虽短期内效果显著,却可能对人的内驱力造成损害。心理学家Lepper及其同事找来一群喜爱用彩笔画画的小朋友,将他们分为三组:
- 第一组事先被告知:只要画得出色,就能获得一张“优秀画手”奖状;
- 第二组未提前知晓奖励,画完后意外获颁奖状;
- 第三组既无奖状,亦无其他奖励。
数日后,研究者观察孩子们在自由时间是否还会主动画画。结果显示,那些得到预期奖励的孩子,反而不太愿意动笔了。他们似乎突然对画画失去了热情——因为画画不再是纯粹的愉悦,而沦为达成目标的手段。
这便是过度合理化效应,用于描述当人们为获取外部奖励去做原本出于兴趣之事时,内在动机反而被削弱的现象。例如,部分职业画家,一旦作画并非为了赚钱,便可能提不起动笔的兴致。
这种激励逻辑,其实在很多人儿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好学生,自我要求变成“争取小红花”:不是因热爱写作而创作,而是为了能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然而,“小红花”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热情,它不过是一朵缺乏生命力的塑料花。
其中的差异,可用自我决定理论提出的一组概念加以阐释:
- 信息性奖励:诸如“你最近进步很大”“你的表达很有想法”这类,给予能力反馈,有助于增强胜任感,激发内驱力;
- 控制性奖励:例如“考满分就给你买手机”“你再不榜上有名就取消你打游戏的资格”,强调服从与交换,往往会破坏自主性,使人们对原本喜爱的事情产生抵触。
归根结底,并非奖励本身不好,而是奖励常常沦为控制的手段。我们从未学会如何拥抱真实的自我,总是在一味取悦权威,因为后者能给予我们安全感。
重启内驱力的首要步骤:学会自我褒奖
值得庆幸的是,重拾内驱力并非遥不可及。首先,我们要重新倾听内心的声音。此时,不妨相信我们的大脑,它擅长分辨外部奖励与内在的声音。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自主做出选择,如“我想学这个”“我决定去做”时,大脑中负责自主决策和情绪动机整合的区域——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和岛叶会广泛激活;与此同时,与长期兴趣和目标导向行为相关的纹状体还会释放稳定的多巴胺。
而当我们的行动是出于外界要求或为获取奖励时,负责短期快感的伏隔核会迅速激活,释放强烈却短暂的奖赏信号。这一机制还会抑制自主区域的活动,使人难以保持动力。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并非等待他人鼓励,而是构建自己的奖励系统。这也正是自我决定理论所强调的:当人们依据自身兴趣与价值行事时,才会产生更持久的动力与更强的满足感。
内在动机不仅仅是喜欢做某事,更在于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我”在成为“真正的自己”。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呢?研究发现,具备高水平自主功能的人,通常具备以下三个关键特质:
- 自主行为:能感知自己的行为源自内心选择,而非外界要求或压力;
- 自我觉察:清晰察觉自己的动机、情绪和价值观,并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
- 抗拒外控:面对他人的期待、压力或诱导,不轻易妥协。
这些做起来并非易事。如今打开社交媒体,各赛道博主每日推送精彩纷呈的vlog。有时点开博主个人主页,那些耀眼的标签仿佛在暗示我们自己的平庸。
在这种时刻,我们不妨将目光收回,专注自身,比如每天写些正能量小短文便是不错的选择。(点击此处详细了解其益处→动不动就写“小作文”的人,原来真的更容易快乐!)
构建属于自己的“支持性环境”
Deci与Ryan指出,当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是控制、评判,而非理解与支持时,内在动机会显著降低,拖延、焦虑、逆反等行为也更容易出现。
而所谓支持自主的关系——即允许表达意见、给予选择权、尊重内在意愿的关系——能够显著提升一个人的学习热情、责任感与幸福感。
也就是说,我们并非仅靠自由意志生存。我们需要真实、平等且具支持性的关系,才能更有勇气去探索、从失败中振作。这并非依赖,而是“我”被当作完整的个体来对待。
此外,Deci与Ryan还提出一个问题:为何有些人在关系淡漠、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依然能发展出内在动机?相较于那些自幼获得充分支持的孩子,他们显然面临更大的心理阻碍。其实,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心理机制:
- 这些个体或许在某些心理或生理特质上高于平均水平,使其更具自主成长的潜能;
- 可能在成长早期,他们得到关键人物的支持性干预;
- 他们有可能改变了生活中冷漠且控制欲强的成年人,使其少些冷漠与控制;
- 最后,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心理预期,将压抑的环境重新解读为部分具有支持性的存在。
支持性的环境在当下极为稀缺。高度内卷的环境,非但无法提供支持,反而不断消耗、瓦解个体。
因此,在鞭策自己更自律、更努力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否身处一个允许我表达、给予我选择的环境,” 我是否支持他人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