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确存钱观培养攻略,快来了解!
上周,我和CC小姨一同回姥姥家。晚饭后,一家人去公园散步,CC和小表弟跑得飞快,姥姥姥爷在后面紧追,我和CC小姨则慢悠悠地在后面走着。
没一会儿就到了公园的游乐区,可能是长假临近,游乐区增添了不少新花样,俩孩子顿时兴奋起来。他们缠着姥姥姥爷,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地玩,姥姥在前面带路,姥爷在后面负责交钱。我和CC小姨见他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赶忙制止,觉得不能这么惯着孩子,由着他们一路玩下去。可俩孩子难得回去一趟,姥姥姥爷哪肯听我们的。我和CC小姨便打趣姥爷,说现在两个孩子还好,等以后四个孩子,姥爷的钱包可得准备好了。姥爷也不示弱,笑着说四个孩子以后就得商量能不能买团体票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今天,就借着姥姥姥爷这件事,和大家聊聊让孩子认识“钱”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孩子小,关于钱的事,等长大自然就懂了。但要是孩子一直以为钱掏不完、来得容易,长大后花钱恐怕就没什么概念。前阵子那个大一女学生的求助帖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一位女大学生在网上吐槽母亲,嫌母亲只给2000元生活费不够花,母亲连4500元都不愿意给,没钱时她只能去食堂吃饭。还有不少大学生陷入“借贷漩涡”,裸贷整容、借贷买奢侈品,甚至有些孩子拿父母的血汗钱,几万、几十万地打赏平台主播,真是细思极恐!
剑桥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儿童7岁时用钱习惯就已形成,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很有必要。就像《穷爸爸富爸爸》里说的,金钱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予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让孩子认识金钱。那么,该怎么培养孩子对“钱”的概念呢?
一、让孩子知晓钱的来源
前几天朋友抱怨,她家孩子每天放学都要拉着奶奶去超市。奶奶说没钱买,孩子指着奶奶的包说:“用手机买,不用钱!”还表演起来:“拿着手机,超市阿姨用个小手枪滴一下,就能把东西拿回家。”如今,手机、银行卡支付给生活带来便利,却也让我们错失了教育孩子认识金钱和理财的机会。曾有研究人员对100名3 - 8岁儿童调查,问“钱从哪里来?”答案五花八门:“从爸爸兜里掏出来的”“过年压岁钱来的”“手机扫出来的”,甚至有孩子说“钱长在树上”,只有20%的孩子知道“钱是爸爸妈妈工作挣来的”。所以,要及时让孩子明白钱的来源。
记得CC刚上幼儿园时,总黏着我,不让我工作,也不想去幼儿园,哭着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工作,不能在家陪我吗?”我告诉她:“妈妈工作才能挣钱,爸爸妈妈挣的钱可以用来吃喝、游玩、度假,家里的菜、床,还有你的绘本、玩具都要用这些钱买。我们工作换来钱,用它从别人那里换我们需要或喜欢的东西,别人得到钱也能换他们想要的,这样大家都能通过劳动换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小孩子,不用把钱说得太抽象,让他们知道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不是想要就有,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二、让孩子明白钱有限,学会做选择
就像开头说的,现在诱惑太多,到处都有消费。公园里的雕像画、钓鱼、滋水枪、游乐场,小朋友都想每个项目玩一遍。我见过不少孩子因为爸妈不让多玩一个项目,就在公共场合哭闹,很多父母无奈只好妥协。为避免这种尴尬,去之前我们会和CC商量,今天玩几个项目或者预算多少。比如,“我们只带80块,家里还有其他开销,你得想好最喜欢哪个。”CC说:“我最喜欢坐轨道小火车和旋转木马。”我说:“小火车和旋转木马一次都30元,还剩20元,只能再玩一个项目了。”CC又说:“妈妈我想画画也想钓鱼!”我提醒她:“想想最想干什么,咱们家已经有好几个画过的存钱罐了。”CC说:“可我还没和爸爸妈妈一起画过。”我说:“好,听你的!”
有时候,计划内的项目玩完,CC后悔了,还想玩钓鱼,哭闹耍赖。相信多数妈妈和我想法一样,二三十块钱,何必让孩子失望哭闹呢?但这种心软对孩子成长没好处。我们要满足孩子愿望,让他们感受到爱,但也要适时说“不”。可以告诉孩子:“很想玩,下次第一个玩它好不好?这次真不行了。”给孩子花多少钱、玩几个项目,每个家庭可根据消费习惯决定,关键是让孩子区分需求,认清欲望和现实的关系,学会思考和取舍,明白钱有限,不可能买下所有想要的东西,必须学会选择。
三、让孩子通过计算投入产出比,做出最佳选择
比会做选择更高级的,是学会做出最优选择,也就是判断某项支出是否“花得值”。孩子金钱意识淡薄,要东西不看价格,凭感觉就要买。很多家长回应是“不买,这玩意不值”“买不起,太贵”,这样孩子不明白,同样是喜欢的东西,为啥有时家长痛快付钱,有时却大发雷霆。
不想让孩子漫天要价,家长得学会合理消费。在合适的时候,给孩子灌输“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概念,让他们思考投入和产出,判断买某样东西是否“值”。这个方法对孩子“想要”但不是“必要”的物品很有效。有次带CC买牙刷,她看上一个带牙刷托玩具的,牙刷托质量不好,价格却贵。孩子自然会被小玩意吸引,我就告诉她:“这样一个带托的能买平常两只牙刷,咱家有牙刷挂架,你觉得这牙刷托你会玩吗?用得上吗?要是只图新鲜买了,回家会不会闲置?”她认真想了想,说:“妈妈,我会用这个牙刷托,以后牙刷放乌龟托上,不放牙刷架了。”我说:“好吧,你坚持的话,可以买。”最后,牙刷托新鲜几天就被冷落了。从那以后,再选牙刷,她就不再选这种“华而不实”的了。
如果准备尊重孩子,就给他们真正选择的机会,哪怕试错也让他们经历。不管孩子的想法和我们是否一致,至少他们会开始思考物品的价值,评估价值的过程能帮助孩子不盲目消费。
四、带孩子定期整理旧物品,再次分辨事物价值
CC幼儿园每个季度都有义卖活动,她特别喜欢,每次都能淘到“宝贝”,因为能用更优惠的价格买到有价值的东西,但有时也会不甘心,觉得当初花不少钱买的,现在却要“贱卖”。通过这个过程,她能再次分辨哪些东西值得买,哪些买了是浪费。下次想买东西时就会思考,避免冲动消费,比如之前提到的牙刷。现在,断舍离成了我们每月一次的家庭活动,每个人整理自己的物品,决定哪些留下,哪些丢掉。这对大人也很有警醒意义,身边不少人有“有钱时奢侈,没钱时挨饿”的消费习惯,严重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所以,财商教育不容忽视,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