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有停火之意,俄军所获成果堪称丰厚,足给俄罗斯人交代
在俄乌那弥漫着硝烟的战场上,2025 年的夏天悄然迎来了一场微妙的转折。彼时,乌克兰出动 99 架无人机,如密集的蜂群一般朝着圣彼得堡海军节的现场猛扑而去。普京在防空警报的刺耳声响中,镇定自若地为水兵们颁发勋章,这一幕画面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这场堪称俄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无人机袭击行动,虽单日便击落了 99 架乌军无人机,却意外地成为了克里姆林宫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俄罗斯已然不动声色地为这场战争划定了“胜利底线”。
“丰厚战果”背后的战略考量
资源掌控:实质性的利益获取
俄军牢牢把控的乌东以及黑海沿岸地区,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这里涵盖了乌克兰 70%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 40%的稀土储备量。其中,赫尔松地区作为重要的粮仓,每年粮食产量超过 500 万吨,这无疑成为了缓解俄罗斯国内粮食短缺问题的关键支撑。普京在内部会议中明确表示:“掌控住这些区域,就无需担忧西方的制约。”
地缘布局:构建战略锁链
从顿涅茨克的煤矿,到扎波罗热的核电站,从克里米亚的军港,再到第聂伯河的出海口,俄军凭借战壕与导弹,精心构筑起一条犹如“新铁幕”般的防线,成功切断了乌克兰的关键命脉。如今,黑海舰队 80%的主力舰艇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掌控着乌克兰 90%的海上贸易通道,仅每年收取的过境关税就高达 17 亿美元。
法律手段:实现领土“吞并”
2022 年,在顿涅茨克的剧院内,一场在士兵持枪监督下进行的“公投”,使得 1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纳入俄罗斯的版图,在俄罗斯的地图上留下了一抹深红。全俄舆论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这一举动曾让普京的支持率飙升至 83%,也为后续俄罗斯的战略收缩埋下了伏笔。
经济重压下的战争“刹车”
财政困境:难以承受的巨额消耗
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在 GDP 中的占比急剧攀升至 6%,每天的战争消耗超过 3 亿美元。2025 年上半年,预算赤字达到了 GDP 的 1.7%。由于价格战的影响,油气收入相较于预期暴跌了 2.6 万亿卢布。为了维持卢布汇率,央行不得不将利率提升至 18%,这直接致使乌拉尔地区三分之一的工厂陷入停工状态。
民意转向:民众反战情绪高涨
超市里牛肉价格一路飙升,达到每公斤 2000 卢布(约合 170 元人民币),主妇们手持“还我儿子”的标语,走上红场表达诉求。列瓦达中心 6 月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全面进攻的民众比例从 35%急剧下降至 17%,高达 53%的民众要求立即停火。莫斯科取消海军阅兵的决定,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 2 亿次的阅读量,民众以这样的点击量传递出对无意义武力炫耀的厌倦情绪。
兵源危机:陷入枯竭的困境
大约 90 万适龄男性滞留在战场,导致西伯利亚油田出现了 40%的用工荒。2025 年,俄罗斯将征召年龄上限提高到了 55 岁,甚至监狱中的犯人只要签署合同便可获得减刑。当 TOS - 1 喷火坦克在别尔哥罗德州自家农田被焚毁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本土沦陷”的耻辱彻底打破了战争的“神话”。
西方阵营的变数
美国策略转变:釜底抽薪之举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抛出“50 天停火通牒”,并威胁启动二级制裁。北约秘书长吕特更是将矛头指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勒令这些国家停止购买俄罗斯能源,否则将面临“100%制裁”。然而,这种外交上的过度行为,反而促使金砖国家与俄罗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欧洲援助疲劳:内部出现分歧
德国围绕是否提供“金牛座”导弹,争吵长达八个月之久,朔尔茨明确表态“不能让柏林卷入战争”;匈牙利带头反对军事援助,法国则呼吁“现实主义的妥协”。更为严峻的是,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乌克兰的外债已经达到战前 GDP 的 200%,其国库仅能维持三个月的运转,西方的“金主们”开始悄然撤离。
战场僵持:陷入消耗战僵局
今年年初,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的战斗中,伤亡 1.7 万人,却仅推进了 8 公里;乌军两次强渡第聂伯河也均以失败告终。双方控制线每月变动不足 20 平方公里,这场消耗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谁先让步”的心理较量。
终局展望:莫斯科与基辅的不同抉择
普京的安全顾问团队早已准备好“德左模式”的方案:在乌东地区复制德涅斯特河沿岸飞地的模式,名义上保留乌克兰的主权,但实际上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全面实现“俄化”。7 月 28 日,俄联邦安全会议突然宣布“特别军事行动目标已完成”,佩斯科夫的宣读仿佛是终场的哨声。
然而,在基辅的地下掩体中,泽连斯基签署了第 747 号总统令,明确禁止任何涉及割让领土的谈判。当俄军士兵开始使用淘宝对讲机替代西方装备,乌军义务兵的月薪仅有 6000 人民币时,这两个在战争中失血过多的“拳手”,被置于赌桌两端,艰难地清算着各自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