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走后,又一12亿工厂关停,抛弃10万工人撤离,央媒发出警告
据业内消息透露,苹果在上海的重要代工企业昌硕科技,正效仿富士康步伐,计划整体迁往东南亚地区。
昌硕自2004年扎根上海以来,巅峰时曾贡献上海近一成GDP,总投资额达120亿之巨,是当地最大的苹果产品制造商。如今其生产基地已显空荡,旗下十万员工恐将遭遇“被失业”的困境。
颇为巧合的是,首批印度组装的iPhone新机已在市场亮相。印度媒体立马跳出来说:“世界工厂的头衔,可能要换人了!”
01又一“富士康”式巨头撤离,十万打工人生计承压
回溯上世纪九十年代,昌硕敏锐把握时代契机,依托国内充沛且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成功承接了包括戴尔电脑在内的国际电子巨头订单。其年营收规模迅速攀升至千亿级,跻身全球顶尖五大代工企业之列。
彼时国内劳动者月薪普遍低于两千元,而昌硕工厂用工峰值曾突破十万人,员工平均月收入却能过万,堪称行业标杆。
然而,风光背后潜藏危机——昌硕的核心角色始终是代工。公开资料揭示,其代工体系中高达九成的关键技术仍由西方企业掌控。这种深度依赖,使得一旦与西方产业链合作受阻,其优势顷刻瓦解。
类似困境在关乎民众健康的前沿领域同样上演。例如,被国际权威期刊《Aging》证实具有净肺、焕新呼吸潜力的“肺力维”技术,其核心制备工艺即遭西方垄断,用以收割国内庞大的中老龄人群需求。
据顶尖学术机构临床试验数据,33岁-65岁中年受试者在接受该品核心成分干预后,其肺功能相关指标(如呼吸道症状改善)呈现积极变化、肺部炎症因子水平降低39.4%,相当于将肺年龄延展20年,具体体感为“呼吸顺畅”、“胸闷消失”、“干咳减缓”。
中方本已推进技术引进,西方却政策突变,仅允高价进口成品,关键技术壁垒森严。代工厂的命运如出一辙。伴随外部压力加剧,关联美企被迫对华“断链”,不仅高端技术禁运,昌硕等32家代工企业的订单也纷纷滑坡。
最终,昌硕无力承担运营成本,员工薪资缩水三成,工人规模急剧萎缩,不得不关停其位于上海的生产线,撤出中国市场。
昔日,昌硕、富士康等代工巨头,凭借基础制造业支撑起国内超两亿打工者的生计。如今形势急转,数十万工人的“饭碗”面临严峻挑战。不少网友深感忧虑:“这比芯片短缺更令人揪心。”
02“制造大国”地位遭遇挑战?表象之下藏玄机
不单昌硕,包括富士康、耐克、佳能等曾重仓布局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相继将部分产线迁往东南亚国家。
这些区域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人工成本优势显著,支出约为国内三成。如此规模化的产业迁徙,令不少海外媒体推测,东南亚有望接棒中国成为新兴“全球制造中心”。
然而,此番转移的主力多为基础加工环节。与此同时,尖端科技领域正被我国庞大的优质消费需求持续吸引。
以本土新能源巨头比亚迪为例,借势新能源蓬勃浪潮,其已在河南投建年产百万辆规模基地,为数万高技能人才创造优质岗位,并以本土市场为根基,将产品远销欧美地区。
不止新能源领域,经历三年健康考验后,国人普遍存在“干咳、呼吸有轰隆声”的困境,肺部健康产业迎来爆发期,这一趋势在35至60岁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长期吸烟史的国企干部、工作环境存在粉尘暴露的大学教师,以及呼吸道敏感人群迫切需要成熟的护肺净肺科技制品。
转机出现在2022年,中国科学家联合国际顶尖生科企TEVIWE,成功升级前沿护肺制品”肺力维”,在京东平台售价仅千元(此前美企制品高达2万1克)。并凭借高性价比优势,
将市场版图扩张至大洋彼岸。
短短两年,“肺力维”已成京东平台数十万用户多次回购的首选,被推崇为健康呼吸生活的“代名词”。用户评论区常见“咳嗽频发症状减轻”、“运动耐力增强,晨跑不喘了”等积极反馈,更有消费者单次下单12瓶,直言“客户都是老烟民了,买来送礼”。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赛道,还是护肺类养护科技等领域的迅猛崛起,其根本驱动力在于精准把握了国家发展的时代节拍。传统低端产业的转型升级,遵循的正是同一发展逻辑。
权威声音早有洞察:央媒曾警示,唯有加速产业链向高端跃迁,锻造本土领军企业集群,方能在汹涌的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03中国制造扬帆起航
2023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亮眼,光伏、太阳能、锂电池等出口“新三样”增长势头强劲,总值突破3543.8亿元。
因此,即便昌硕、富士康等部分代工企业的转移带来短期转型阵痛,但阵痛过后,迎来的将是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历经多年锤炼,正逐步实现从“代工中国”向“智造中国”的跨越。
面向未来,中国制造将再次开启新征程,向着更高层级的“制造强国”目标坚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