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吃到大的海带竟然不是植物
海带是大连人餐桌上最常见的“海味儿”之一,一盘凉拌海带丝能让许多身在外乡的大连人瞬间找回家乡的味道。可是你知道吗?这种“绿叶飘飘”的海洋居民并非人们传统认知的植物,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动物。它和它的祖先就像是一个反复游走在各个王国之间的“流浪者”。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大连市科普讲师团成员、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罗珺对这个生物界中的“黑户”身份演变史进行解读。
海带作为“原生生物”的“前世今生”
“人类对生命演化的认知本就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罗珺介绍,在早期分类系统中,海带属于植物。“植物界”和“动物界”是最早确立的两个界级分类单元,缔造它们的人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他也正是前述生物分类阶元的开创者。林奈将固着不动和自养型(即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生物归为植物界,自由行动且异养型(自身无法合成有机物,只能“吃”别人合成的有机物)的生物归为动物界。在当时的这一标准下,海带和其他一众藻类伙伴因为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归属于植物界理所应当。
随着人们认识逐渐加深,“植物界”和“动物界”中的一些成员突然发现了彼此间巨大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前者比如裸藻,后者如草履虫,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Haeckel)于1866年提出了原生生物界,将单细胞生物与其他结构复杂的生物划清了界限。不过,海带虽然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但其是多细胞生物,因此“留”在了植物界中。
此后,1995年“真菌界”分类系统被提出。至此形成了包含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四界”的分类系统。1969年,界级分类系统中一个新类别——原核生物界被提出。
至此,海带虽然没有脱离“植物界”,但身份已经非常尴尬。与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界中大部分单细胞生物相比,它完全坐实了多细胞生物的身份,可相比其他多细胞生物,它又只是一个“简单的多细胞”。
随着人们对生物的认知深入到更微观的尺度,通过分子系统学构建系统发育树来确定生物类群的演化关系。终于,曾经被归为褐藻门的海带,在大多数现代分类方法中被重新划归为“不等鞭毛类”这一更精确的分类单元。至此,海带隶属于色藻界-褐藻门-褐藻纲-海带目-糖海带属,离开了“植物界”,正式迈入“原生生物界”。
1927年引入我国,第一个家便安在大连
海带适宜在低温海域生长,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北部、俄罗斯等海域,直到1927年,才首次引入我国。海带在中国的第一个家便安在大连,当时纯靠自然生长,产量稀缺。随着海带养殖技术的进步,到1985年,我国年产干海带25万吨,成为世界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水温适宜、水质清澈、冬天不结冰、微生物多,这些特点让大连成为最适宜海带生长的海域之一。海带是秋种夏收,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养殖户将海带苗放到海里散养。待10下旬至11月份,海带苗长到10厘米左右,养殖人员将海带从苗绳上采下来系到一根粗绳上,挂到海里养殖筏上。大连海带收获季较长,最早4月份就有养殖户开始收割,一直能持续到7月上旬。5月中旬至6月末是大连海带集中收获季。收海带与收小麦一样,需要抢:抢在水温升高前全部收割完毕,以免影响海带的新鲜度。
大连海带主产地在旅顺口区以及金普新区金石滩、大李家街道等地,年产量总计能达到五六十万吨。2009年,“旅顺海带”被正式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获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