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祥之物”到全村守护,广东深山筑起中华穿山甲生命防线
“想遇到中华穿山甲,除非有中彩票的运气。”在前往惠州乌禽嶂考察前,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成这样说道。他解释,中华穿山甲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蜷缩在地洞中,夜晚才外出觅食,平日独居生活,仅在繁殖期才会成对出现。
乌禽嶂生态公益林区横跨两个镇、六个村,总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与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已在此开展了六年的中华穿山甲保护工作。监测数据显示,当地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正逐步恢复——从2020年的62只增长到如今的100多只,其中近三成是亚成体,这表明种群正在健康地恢复壮大。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既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共同的荣光。在全国生态日前夕,南都记者深入乌禽嶂,与巡护员同行,探访中华穿山甲这一珍稀物种的栖息秘境,记录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生存的智慧
2025年4月,红外相机成功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母子共同出洞觅食的珍贵影像。
李成曾亲眼见证过中华穿山甲的温情时刻。2020年的一次夜间巡护中,他看到一只幼年穿山甲正在努力练习挖洞,而在不远处的洞口,一只成年穿山甲静静守候。“那是妈妈在等待孩子,”李成解释道,“它们原本很怕人,但为了保护幼崽,母亲坚持守在原地。当察觉到附近有人类活动时,它立即释放气味向幼崽发出警报,催促孩子赶快回家。”最让李成感动的是,雌性穿山甲始终将尾巴伸出洞外,直到幼崽爬上它的后背,才带着孩子一同离开。“穿山甲是一种了不起的动物。”李成感慨道。
白蚁巢穴剖面。乌禽嶂地区广泛分布由花岗岩强风化形成的沙壤,这种渗水率高的土壤环境既便于中华穿山甲挖掘洞穴,又为其主要食物白蚁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
中华穿山甲以蚂蚁和白蚁为主食,展现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它们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不会一次性吃光发现的蚁巢,而是会将部分蚁洞掩埋起来,留作下次觅食。这些聪明的动物会挖掘两种洞穴:居住洞和觅食洞。据统计,一只中华穿山甲一年能挖70-80个洞穴,这些废弃的洞穴为山林中超过50种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在无声中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025年8月11日,巡护员刘云龙拨开茂密树叶,这是一个被中华穿山甲废弃的洞穴。
2025年8月13日,巡护员徐国方在例行巡查中发现一处中华穿山甲居住洞。经现场测量和痕迹分析,判断该洞穴为一只亚成体中华穿山甲于三个月前新挖掘而成。
脆弱与威胁
乌禽嶂地区森林面积广阔,大部分为适宜中华穿山甲栖息的作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
李成介绍,中华穿山甲每年4-6月为发情交配期,经过5-6个月的妊娠期后,在良好生态环境下通常每年能繁殖1胎。这种濒危物种最长寿命可达14年,幼崽出生后需跟随母亲生活半年左右。因其特殊的食性(主要采食蚁类),人工养殖穿山甲难度极高。
看似身披“铠甲”的穿山甲实则异常脆弱。2024年12月,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巡护员徐国方在巡山时与一只中华穿山甲不期而遇,只见中华穿山甲将自己蜷缩成一团,这是团队5年来首次在白天记录到该物种。“它的爪子很可爱。”徐国方兴奋地向南都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珍贵影像。
2024年12月19日,巡护员徐国方在白天偶遇中华穿山甲。遇到人类的中华穿山甲蜷缩成一团。
中华穿山甲的后爪。穿山甲前两腿为长爪,擅挖土洞,后爪比前爪短。
然而,残酷的现实不容忽视:基于传统医药的误解,穿山甲鳞片被赋予不实的神奇疗效,催生了暴利的非法贸易链条。“在村里能看到的中华穿山甲越来越少。”在徐国方看来,中华穿山甲遇到危险只会蜷缩自保的习性,在面对人类时反而成为致命弱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们的鳞片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脱落,使其失去天然保护。即便作为蚁类天敌,它们也会受到红火蚁的伤害。2024年11月,就有一只被红火蚁严重叮咬的中华穿山甲被紧急送往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进行救治。
2024年11月,工作人员救护一只被红火蚁咬伤的中华穿山甲。中华穿山甲在捕食时,其腹部、眼部及口鼻周围缺乏鳞片保护,这些部位极易暴露在红火蚁的攻击范围内。
李成向南都记者展示缴获的新型盗猎工具:经过改良的兽夹搭配电子报警装置。这种装置让盗猎者可以通过远程监控提高作案效率,同时减少暴露风险。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保护形势,乌禽嶂保护区已经建立了5个专业监测站点,布设了100多台红外相机进行全天候监控,并与执法部门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全力守护这片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
从盗猎到守护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成在巡查中查看红外相机数据。
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改变村民观念。起初,当地村民对这些“外来”的巡护人员充满怀疑,甚至将他们视为“骗子”。但巡护队员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真诚的沟通,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们不仅坚持巡山护林,还定期举办村民会议,耐心讲解中华穿山甲保护的重要性,最终让生态保护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如今的变化令人欣慰:曾经将中华穿山甲视作“不祥之物”的村民,现在会为家乡栖息着这种珍稀动物而感到自豪;过去将捕获的中华穿山甲卖往餐馆的村民,现在会主动联系巡护员协助放生。“每年能接到3起救护电话。”李成说道。
徐国方的转变最具代表性。这位土生土长的佐坑村人,从小听着关于中华穿山甲的迷信传说长大,如今却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巡护员,对山中的每一条巡护路线都烂熟于心。而村里青枣园老板自发守护山林通道的行为——发现可疑人员立即关闭进山道路,更生动展现了保护意识已在村民心中扎根。
“完全不必担心监测标识会引来盗猎者。”李成表示,“现在的村民比任何人都了解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分布,盗猎者还未进山,我们的监控系统就已锁定其踪迹。”李成说,通过长期的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全体村民都成为了穿山甲的守护者和情报员。这种全民守护的网络,让乌禽嶂成为了真正的安全港湾。
乌禽嶂中华穿山甲种群的重生历程表明:当村民变为坚定的守护者,当保护成为一种自觉与骄傲,即使最脆弱的生命也能在人类的善意中找到生机。这里发生的故事,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