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加持的阿里AI眼镜,重构“感官中枢”引领支付硬件新浪潮
从指纹、面部识别支付迈向“看一眼即支付”,这一转变其实并不复杂。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小巧轻便的AI眼镜成为智能硬件领域的焦点所在。7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于大会现场亲身体验了这一创新功能。只需佩戴Rokid Glasses,目光注视收钱码,发出“乐奇,付钱0.01元”的指令,经语音确认后,支付便宣告完成,全程无需触碰手机,真正达成了看一眼就能支付的便捷操作。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正式公布了其长期严格保密的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的研发进展。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阿里在AI to C战略上,实现了从软件生态到多形态硬件的关键跨越,更意味着以“感官中枢”为定位的智能眼镜,正加速融入大众消费市场。
多个AI眼镜展台前,挤满了前来体验的观众。AI眼镜正从极客专属的小众玩具,逐步演变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
支付宝相关技术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着重强调,“看一下支付”功能需用户本人亲自操作开通,采用基于声纹的多因子可信身份验证方式,并结合实时风控核验,以此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还承诺“被盗即赔”。当然,用户依旧能够选择传统的数字密码或指纹支付作为备用方案。
未来,这一功能还将拓展至停车场自动扣费、生活缴费、网约车呼叫等更为广泛的场景之中。
尽管参与其中的多个品牌并未透露对出货量的预期,但无疑这是科技大厂在终端硬件方面又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布局。
AI眼镜技术的突破
作为阿里AI能力的集大成之作,夸克AI眼镜深度整合了通义千问大模型与夸克最新AI技术,并全面接入阿里经济体的核心服务,如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应用,均实现原生集成。
以导航功能为例,研发团队与高德地图携手打造了适配AI眼镜的近眼显示导航系统。这一设计使得用户在骑行、步行等移动场景下,都能获得精准的视觉指引。
“当前市面上现有的产品,大多存在佩戴不舒适、续航能力短、AI交互能力弱等诸多痛点,始终未能真正打开大众消费市场。”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行业存在的短板。
为确保多模态AI能力的有效落地,夸克AI眼镜在硬件架构上进行了系统性的重构,在AI交互、佩戴舒适性、显示与影像、续航等关键维度实现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支付领域,早高峰购买早餐、在菜场拎着湿漉漉食材、雨天撑伞或者负重的情况下,“看一下支付”所带来的双手解放与效率提升,显得尤为突出。
相较于传统手机支付需解锁手机、打开APP、再扫码或出示二维码的繁琐流程,“看一下”支付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步骤。这种宛如科幻电影中的便捷操作,将整个交互时间缩短至1秒以内。
在宋刚看来,眼镜势必会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如同人类的另一双“眼睛”和“耳朵”。“除了融入阿里巴巴自身生态,夸克AI眼镜还将与全球领先的眼镜品牌展开合作,通过整合技术、渠道、服务以及C2M定制能力,着力解决用户体验方面的关键瓶颈。”
据悉,阿里巴巴AI眼镜已完成研发工作,预计于年内正式推向市场。而搭载了全球首个智能眼镜支付功能的Rokid Glasses,全球订单量已突破25万台,已于6月底启动交付,定价约为3000元。
Rokid副总裁、生态负责人蔡国祥对于产品销量,相较于以往更具信心。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AI眼镜首先外观要足够轻便小巧;其次计算能力需足够强大;第三点则是续航能力要充足。“这三点缺一不可,却又相互矛盾。未来,还需在芯片算力和电池密度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
生态竞争与布局
WAIC期间,Rokid展台人潮涌动。
尽管AI眼镜的便利性不言而喻,但支付安全同样不容忽视。当“看一下支付”在WAIC现场引发体验热潮时,一个现实问题随之浮现:公共场合的语音支付如何保障隐私与安全?这成为行业从尝鲜阶段迈向普及所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支付宝的声纹验证与“被盗即赔”承诺仅是初步解决方案,更深层次的生物识别与无感认证技术仍有待进一步发展。除了阿里巴巴、蚂蚁集团、Rokid等科技公司,雷鸟、XREAL也在光引擎与波导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硬件载体的进步与软件生态的繁荣正形成协同效应。
不过,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产能和技术仍处于逐步提升阶段,硬件和软件的协同也在持续优化。
蔡国祥透露,硬件生产有着极为严格的周期和流程规范。“第一批F码发放给用户后,收到了诸如重影、彩虹纹、夹头等各类反馈,目前仍在优化当中。另外,通过软件系统还能够添加更多功能和应用,大批量上市预计要等到9月份。”
在Rokid的规划中,今年年底将覆盖超过1000多家线下眼镜门店,明年的出货目标设定为100万台。
尽管这一数字目前看来不算庞大,但科技巨头们显然已将目光锁定在这一赛道。Meta与运动品牌Oakley合作推出新款AI眼镜——Meta Oakley,预计于6月20日发布。此前,Ray - Ban Meta智能眼镜已售出数百万副。
Meta表示,新款“Oakley Meta HSTN”将配备免提高清摄像头、开放式耳机扬声器、防水功能及Meta AI技术。该产品线将率先在北美、澳大利亚及部分欧洲国家上市,并计划于年底前拓展至墨西哥、印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市场,售价499美元。另一社交巨头Snap在6月初也宣布,将于明年推出名为Specs的智能眼镜。
而Rokid与支付宝的合作并不仅局限于支付功能。双方透露,未来将在AR眼镜的数字身份认证、虚拟货币交易等领域展开创新探索。毫无疑问,蚂蚁集团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卡位AI硬件终端,而支付场景的落地恰好能够解决AI眼镜“用户黏性”这一痛点。
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销量将达到1205万台,其中具备支付功能的AR眼镜渗透率将超过30%。华为Vision Glass接入微信支付分账系统,支持离线支付;小米智能眼镜与小米钱包联动,支付生态的场景正不断拓展。
类比智能手机扫码支付的普及历程,预计2025年,相关消费场景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带动设备激活率提升至65%,超过2024年的42%。
在蔡国祥看来,像阿里、蚂蚁、小米这样的巨头布局AI眼镜,整个行业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这使得潜在用户数量瞬间扩大了十倍不止,对于行业用户的教育和普及作用显著。“但我们的产品是带显示的AI眼镜,在产品体验和使用场景方面更具优势,本身具有差异化。无论谁来做这个产品,大家都是在开拓增量市场,需要把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